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,竹叶上的露珠顺着叶尖滚落,砸在青石板路上,溅起细碎的水花,阿秀背着竹篓从山坳里走出来,篓子里是刚采的草药,叶片上还沾着湿漉漉的泥土,她的裤脚卷到膝盖,露出被荆棘划伤的小腿,旧伤叠着新痕,像一道道浅褐色的地图,这是深山里再寻常不过的清晨,也是阿秀三十二年来,第无数次重复这样的日出与日落。

深山的日子是静的,静得能听见风穿过树林的呜咽,能听见溪水在石头上跳动的声响,可阿秀的心,曾像这山间的雾一样,迷茫又无处安放,直到十年前,支教老师李姐离开时,留下了一个装满旧书的木箱,那箱子放在堂屋的角落,积了层灰,阿秀从未碰过——在她眼里,那些印着密密麻麻文字的本子,远不如山里的野菜、药材来得实在。
改变发生在某个暴雨夜,阿秀的阿妹发着高烧,山路被冲垮,村里的赤脚医生又不在情急之下,她翻开了那本被遗忘的《常用草药图鉴》,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,她认出了书里“车前草”的图样——正是屋后溪边常见的植物,按照书上的描述,她采来煮水,阿妹的高烧竟真的退了,那天夜里,阿秀抱着那本书,第一次觉得,文字里藏着比山珍更宝贵的东西。
从那以后,阿秀的生活里多了一件事:读书,她把木箱里的书一本本翻出来,有《红楼梦》,有《平凡的世界》,有泛黄的《读者》合订本,甚至还有半本《电工基础》,她不认得的字,就翻字典;看不懂的段落,就反复读,煤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,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投在斑驳的土墙上,像一株努力生长的植物。
深山里的阅读,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没有图书馆,没有书店,最近的镇上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,阿秀的书,大多是“捡”来的——支教老师留下的,进山采药的游客丢下的,或是村长从县城旧书市场淘来的,她把书用油纸包好,藏在竹筒里,埋在后山的核桃树下,下雨怕潮,天晴怕晒,每一本书的边角都卷了毛边,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花瓣、野草,甚至还有阿秀写的零散纸条:“今天看到孙少平挖煤,心里酸酸的”“林黛玉葬花,原来花也会疼”。
阅读像一扇窗,让阿秀看到了山外的世界,她知道,原来有人和她一样,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活着;原来苦难不是她的专利,原来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开出花来。《平凡的世界》里,孙少平在煤矿里坚持读书,让她觉得自己的煤油灯不算孤单;《红楼梦》里,黛玉葬花的诗,让她对着山间的落泪,第一次有了表达的出口,她开始在笔记本上写日记,写山里的四季,写采药时的见闻,写对阿妹的牵挂,写那些藏在心底的、从未说出口的梦。

慢慢地,阿秀的“免费阅读”有了回响,她把从书里学来的草药知识教给村里的妇女,谁家孩子感冒了,她指导采金银花煮水;谁家老人关节痛,她挖伸筋草泡酒,村里的小娃娃们爱围着她,让她讲书里的故事,她就把《西游记》编成山歌唱,把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”讲成山里的“智斗妖怪”,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,连平时最调皮的石头仔,都安静地坐在门槛上,托着腮帮子出神。
三年前,县里搞“乡村振兴·文化下乡”,给村里建了个“农家书屋”,阿秀成了书屋的义务管理员,每天除了采药、织布,就是在书屋整理书籍,招呼村民来读书,她自个儿读得更杂了,开始看养殖技术、电商运营,甚至还借了智能手机,跟着视频学用直播卖山货,去年,她把自家种的核桃、采的蜂蜜搬到网上卖,靠着从书里学到的包装和营销技巧,竟然赚到了一万多块,她用这笔钱给阿妹买了新书包,给村里的小学捐了五十本书,又把剩下的钱存起来,说要给书屋装个太阳能灯——这样晚上读书,就不用再熏黑鼻子了。
深山里的女人,或许一辈子走不出这座山,但阅读让她们的精神走出了大山,阿秀说:“书不要钱,但给的东西比钱还金贵,它让我知道,我不是山里的一棵草,是一棵能开花的树。”这句话,她说得很轻,却像山间的风,吹进了每个听者的心里。
深山女性阅读资源获取方式及影响
获取方式 |
来源举例 |
内容类型 |
影响案例 |
旧书捐赠 |
支教老师、游客、县城旧书市场 |
文学、农技、医书 |
阿秀通过《常用草药图鉴》治病 |
公益图书角 |
乡村振兴项目、NGO组织捐赠 |
儿童绘本、科普读物 |
村里孩子通过绘本爱上阅读 |
手抄本传递 |
村民间互相摘抄、自编山歌故事集 |
民间故事、生活感悟 |
老人传唱手抄本山歌记录民俗 |
数字阅读(有限) |
借智能手机、公益组织捐赠的电子阅读器 |
短篇小说、电商教程 |
阿秀通过直播卖货增加收入 |
阿秀的书屋越来越热闹,下雨天,妇女们聚在这里读《如何教育孩子》,老人翻着《养生宝典》研究长寿菜,孩子们趴在桌上画书里的插图,阳光透过木格窗照进来,落在那些旧书封面上,落阿秀的脸上,也落在每个深山女人眼里——那里有光,有希望,还有一场永不落幕的“免费阅读”。

FAQs
问:深山女性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困难有哪些?
答:深山女性获取阅读资源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一是地理交通不便,距离最近的乡镇或县城较远,往返时间长且成本高;二是资源稀缺,山区缺乏图书馆、书店等文化设施,书籍捐赠渠道有限,且内容可能与实际需求脱节;三是阅读条件不足,许多家庭缺乏稳定的照明设备(如山区常停电),部分女性因家务、农活繁忙,难以抽出固定时间阅读,部分年长女性识字率较低,阅读能力也限制了书籍的利用效率。
问:“免费阅读”对深山女性而言,仅仅是免费的书籍吗?
答:并非如此。“免费阅读”的核心意义在于其“无门槛”和“精神赋能”的双重属性,从物质层面看,免费书籍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,让经济条件有限的山村女性有机会接触阅读;但从深层看,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“免费馈赠”——阅读打破了信息壁垒,让她们看到山外的世界,获得自我认同(如阿秀意识到“自己能开花”),掌握实用技能(如草药知识、电商运营),甚至改变命运轨迹(如通过阅读实现增收、教育子女),这种精神上的成长与自由,是金钱无法衡量的,也是“免费阅读”最珍贵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