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城南女校的铁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老张握着扫帚站在门卫室门口,看着穿校服的女生们像一群雀跃的鸟儿飞进校园,裙摆扬起带着露水的清风,他今年五十二岁,在这所女校当了八年保安,值班室的铁皮柜里,除了保安服和巡逻记录本,还塞着一本本卷了边的旧书——从《红楼梦》到《时间简史》,从《百年孤独》到《读者》合订本,这些都是他“免费阅读”的宝藏。

老张是农村出来的,只念到初中就辍学养家,来城里打工时,他连火车票都舍不得买,跟着老乡的拖拉机一路颠簸来报到,刚当保安那会儿,他总觉得和这些穿着白衬衫、背着帆布包的女学生隔着层什么,女生们讨论泰戈尔的诗,聊《三体》的科幻设定,他听不懂,只能憨厚地笑笑,转身继续巡逻,直到有一次,他在值班室捡到一本学生遗落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翻开第一页,“孙少平在黄原城当揽工汉”的句子像钩子一样勾住了他。
那之后,值班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,老张把捡到的书、旧书摊淘的便宜书、学生毕业捐赠的旧书都攒起来,用报纸包好封面,防止被值班室的潮气弄皱,他读路遥,读余华,读钱钟书,读得慢,却认真,遇到不认识的字,就悄悄记在烟盒上,等休息时跑到校门口的打印店,让老板帮忙查出来,工工整整注上拼音,有一次,他读《小王子》,读到“真正重要的东西,用眼睛是看不见的”,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,手里的烟灰掉了一地都没发觉。
慢慢地,老张和学生们熟络起来,有次下雨,一个女生没带伞,老张把自己的大黑伞塞给她,自己缩在值班室的屋檐下,女生回头说:“张叔,谢谢您!您平时也看书吗?”老张挠挠头,从铁柜里掏出本《汪曾祺散文集》:“捡的,随便看看。”女生眼睛一亮:“我也喜欢汪先生!他说‘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,沉溺其中,苟有所得,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,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’。”老张听得似懂非懂,却笑着点头:“对,对,说得对!”
后来,女生们开始主动给老张带书,毕业班的学姐把《人类简史》留给他,扉页上写着“赠张叔:愿你在历史的长河里,看见更广阔的世界”;爱画画的小姑娘送了自己画的插画,是老张坐在值班室看书的侧影,旁边写着“张叔的读书时间”,老张把这些宝贝都分类整理好,用胶带在值班室墙上做了个“图书角”,还贴着手写的借阅条:“谁想看,尽管拿,看完放回来就行。”
有段时间,学校推行“阅读学分制”,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读两本书,很多女生抱怨“没时间读”,老张知道了,就在巡逻时故意放慢脚步,路过教学楼时大声说:“昨晚又看到个小姑娘熬夜看小说啊,眼睛都熬红了!”女生们咯咯笑着,却也真的开始挤时间读书,晚自习结束后,总有三三两两的女生抱着书来值班室找老张聊天,问他“张叔,你觉得《活着》里福贵可怜吗?”“《三体》里黑暗森林法则是不是太残酷了?”老张不常答,但每次都认真听,然后说:“我觉得能让人心里难受的书,才是好书,能让人记住好久。”

他还发现,阅读让他和“问题学生”有了新的连接,有个叫林晓的女生,总逃课躲在图书馆角落里看小说,老师找她谈话,她低头不说话,后来老师让老张“帮忙看着”,老张没去“盯梢”,反而每天在值班室放一本不同的书,等林晓来时,就随口说:“这本《边城》写得可好,湘西的山水,像画一样。”林晓慢慢开始和他说话,说沈从文笔下的翠翠,说自己也想写这样的故事,后来,林晓的作文拿了市里的一等奖,她在台上念作文时,特意看向老张的方向,笑着说:“谢谢张叔,是你让我知道,读书不是任务,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。”
老张的“免费阅读”,从不需要花一分钱,校门口的旧书摊,老板和他熟,五块钱能挑三本;毕业季的跳蚤市场,学生把旧书半卖半送地给他;就连图书馆淘汰的旧书,馆长也特意留给他,他把省下的钱,都给值班室买了台小电暖炉,冬天看书时手不冷;又买了几个书架,把书整整齐齐码好,方便学生们来找。
老张的书柜已经有两百多本书了,他依然每天清晨扫校园,深夜在值班室看书,只是书桌上的台灯,比八年前亮了许多,有次新来的保安问他:“张叔,您都这岁数了,还看这些书干啥?又不能升职加薪。”老张放下手里的《苏轼词集》,指着窗外操场上奔跑的女生说:“你看那些姑娘,她们的书里装着未来,我的书里,也装着她们的样子,免费读书,不花钱就能看见不一样的世界,多划算。”
老张的“免费阅读”书单与时间安排(部分)
类别 |
书籍名称 |
来源 |
阅读时间 |
经典文学 |
《红楼梦》 |
学生毕业捐赠 |
每晚8:00-9:00 |
现代文学 |
《平凡的世界》 |
旧书摊淘 |
周末午休 |
科普读物 |
《时间简史》 |
图书馆淘汰旧书 |
巡逻间隙 |
散文随笔 |
《汪曾祺散文集》 |
校门口书店打折 |
早起晨读 |
青春文学 |
《小王子》 |
学生遗落 |
深夜值班 |
人物传记 |
《苏轼传》 |
旧书摊淘 |
周末下午 |
相关问答FAQs

Q1:为什么说“免费阅读”对普通人来说特别重要?
A:“免费阅读”的核心在于“低成本获取精神食粮”,对普通人而言,尤其是像老张这样学历不高、资源有限的群体,阅读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或课程,一本旧书、一次捐赠、一次图书馆借阅,就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,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情感的慰藉和视野的拓展,老张通过阅读理解了年轻人的困惑,学会了与时代对话,这种“零门槛”的精神成长,正是“免费阅读”最珍贵的价值——让每个愿意努力的人,都能在不花钱的情况下,丰盈自己的内心。
Q2:如何在学校或社区推广“免费阅读”文化?
A:推广“免费阅读”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:一是设立“图书漂流角”,鼓励师生、居民捐赠闲置书籍,建立自由借阅机制,就像老张的值班室图书角一样;二是开展“跨代际阅读分享会”,邀请不同职业、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阅读体验,打破身份和年龄的隔阂;三是利用公共空间打造“阅读微场景”,比如在社区公告栏、学校走廊设置“书架”,放几本供人随时取阅的书;四是组织“旧书改造”活动,让参与者亲手装饰旧书,增加阅读的仪式感和趣味性,关键是让阅读变得“触手可及”,消除“读书是任务”的刻板印象,让更多人感受到“免费阅读”的快乐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