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半,天刚蒙蒙亮,村东头的老李头已经扛着锄头出了门,露水沾湿了裤脚,鞋底的泥土带着昨夜的湿润,踩在田埂上发出“咯吱咯吱”的轻响,他走到自家那亩三分地,蹲下身拨开麦苗,查看根部的墒情——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,地里的活计,全凭“看天看地看苗情”。

春耕时节最忙,老李头和老伴凌晨三点就起来煮玉米粥,带上咸菜和热水下地,天不亮,拖拉机“突突”地开到地头,儿子和邻家几个壮劳力帮忙翻地,铁犁划开板结的土地,黑褐色的泥土翻卷上来,带着腐草的腥气,老伴负责撒化肥,手指粗的化肥颗粒从布袋里漏出来,在晨光里闪着白光,她弯着腰,一步一撒,额角很快就渗出了汗珠。
到了四月,育苗是重头戏,老李头把前年留的稻种晒了三天,用温水泡了24小时,再摊在竹席上催芽,每天早晚各翻一次,确保温度均匀,三天后,米粒大的白芽冒出来,他赶紧把它们撒进育秧田,泥水没过脚踝,他弓着腰,把谷种均匀地撒在平整的田泥上,像撒一把碎星星。“谷种要撒匀,苗才长得齐。”他一边撒,一边对旁边帮忙的孙子说,小孙子举着小铲子,学着爷爷的样子,把遗漏的地方补上。
夏天的田里,杂草长得比苗还快,每天清晨,老李头都要带着镰刀去锄草,太阳升起来后,气温一高,草叶上的露水变成水蒸气,闷得人喘不过气,他戴着草帽,脖子上搭着湿毛巾,锄一下就擦把汗,草帽檐滴下的汗珠砸在土里,洇出一个个小圆点,中午回家吃饭时,老伴端来的绿豆汤早已凉透,他咕咚咕咚喝下三大碗,胃里一阵清凉,又扛起锄头下地——下午还得给玉米追肥,化肥味混着泥土味,在空气里飘着。
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金黄的稻子压弯了腰,老李头拿着镰刀,一刀一刀割下去,稻穗扫过手臂,留下细密的划痕,儿子开着收割机在田里穿梭,机器的轰鸣声里,稻子源源不断地被卷进脱粒仓,老伴和邻家妇女在地里捡遗漏的稻穗,竹筐渐渐装满,她们的脸被晒得黝黑,却笑得露出白牙。“今年雨水好,亩产能有1200斤!”老李头直起腰,看着满地金黄,皱纹里都盛着笑。

冬天里,地里的活计少了,老李头也没闲着,他把农具搬到院子里,用砂纸打磨生锈的铁锹,给木柄涂上桐油;翻出储藏的玉米棒子,挂在屋檐下晾着,留作来年的种子,雪天里,他坐在炕上,戴着老花镜看农业书,电视里正播着冬小麦的越冬管理技术,他拿着遥控器,把音量调得大大的,老伴嗔怪他“吵得耳朵疼”,他却说“这可是种地的门道”。
四季农事安排表
季节 |
时间节点 |
主要农活 |
注意事项 |
春季 |
3-4月 |
翻地、育苗、播种 |
防倒春寒,关注土壤墒情 |
夏季 |
5-8月 |
锄草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 |
避开正午高温,及时灌溉 |
秋季 |
9-10月 |
收割、晾晒、储粮 |
关注天气预报,防雨霉变 |
冬季 |
11-2月 |
修农具、选种、规划来年种植 |
储藏种子防潮,学习新技术 |
小农的日常,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,从春种到秋收,从晨光到暮色,泥土的芬芳里藏着汗水的咸,也藏着收获的甜,他们不懂什么“现代农业技术”,却用祖辈传下来的经验,把每一寸土地都种得实实在在,这种与土地相依为命的日子,或许就是最朴素的“种田日常”。
相关问答FAQs

Q:小农种田最怕遇到什么天气?
A:小农最怕极端天气,比如春旱(影响播种)、夏涝(导致作物烂根)、秋台风(毁坏成熟庄稼),以老李头为例,去年夏天的暴雨让他家的玉米地积水三天,差点绝收,后来和邻居一起挖排水沟才抢救回来,但产量还是减少了两成。
Q:现在小农种田会用哪些免费途径学习新技术?
A:主要有三个途径:一是政府农技站定期下乡培训,比如县里的农业专家会到村里讲“病虫害绿色防控”;二是短视频平台,抖音、快手上有很多“农技博主”分享实用技巧,如何用草木灰防蚜虫”;三是邻里经验交流,村里每年都会组织“种植能手”分享会,老李头去年就是跟着邻村的王师傅学会了“水稻旱育秧”,省了不少水。